学术委员会

1)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赤院士

王赤,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主任 ,兼任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博士生导师。在太阳风大尺度结构和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等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了新的外日球层多元太阳风模型,发现了行星际强激波新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太阳风在外日球空间减速的可靠证据。1998年至今发表在《自然》、《美国地球物理学报》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论文80余篇,一篇论文被《美国地球物理快报》选为当期亮点文章。部分研究成果被美国宇航局收录在他们为纪念旅行者飞船而制作的CD光盘上,作为旅行者飞船二十五年来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担任中科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中方首席科学家,“子午工程(二期)”工程总指挥,嫦娥四号工程副总师,嫦娥五号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分系统负责人;曾先后担任空间科学(一期)先导专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工程副总指挥,预先研究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总师、“萤火一号”应用系统总指挥。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美国宇航局(NASA)客座课题,创新团队和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

2)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窦贤康院士

窦贤康,男, 1966年出生, 武汉大学,教授,校长。长期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多年来他坚持针对学科前沿问题,独立自主研制了系列激光雷达观测系统,车载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开创了一种激光雷达探测新体制;基于在观测设备上的开拓性工作,在中层顶区域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发表国际SCI论文110余篇。相关成果获得2014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均排名第一)。其主要学术成绩与贡献:一是推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为中高层大气研究奠定坚实的观测基础;二是利用自主研发设备设计观测试验,揭示了中性大气与电离成分作用机制;三是在中高层大气对低层大气响应研究中,提出了若干大气波动影响中高层大气变化性的新机理,为中高层大气建模和精确预报奠定了基础。

学术委员会现行名单如下表所示:

序号姓名性别职称年龄所在单位是否外籍
1王赤院士53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窦贤康院士54武汉大学
3曹晋滨教授5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冯学尚研究员56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5崔峻教授46中山大学/国家天文台
6韩潮教授6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吕卫锋教授4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符慧山教授3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傅绥燕教授53北京大学
10宗秋刚教授54北京大学
11刘立波研究员50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2张铁龙教授58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是(千人计划)